答张九成韵

自信功名骨相寒,西风长笑倚阑干。
醉刘不用携长锸,盲夏惟应著小冠。
远寄高吟谐律吕,何由并驾接和鸾。
楚山归鸟怜毛羽,栖息一枝何处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张九成韵”是一首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元代诗人张翥,字仲举,号蜕庵,生于晋宁(今属云南),是一位豪放不羁且喜好音乐的人。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李存、仇远门下,以诗文著称。后在顺帝至正初被召为国子助教,后又退居。修辽金元三史后,张翥升任翰林编修,后因史成而升任礼仪院判官,最后因年事高而致仕。
  1. 诗歌原文

远寄高吟谐律吕,何由并驾接和鸾。
楚山归鸟怜毛羽,栖息一枝何处安。

  1. 作品分析
  • 意境描绘:诗歌通过“远寄高吟谐律吕”描绘了诗人对高远志向的追求与向往,而“何由并驾接和鸾”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的困惑和无奈。整体上,诗歌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和哲理的艺术空间。
  • 情感表达:通过对归鸟栖宿之景的描写,诗歌传达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自由的渴望。“楚山归鸟怜毛羽”,表达了对于归鸟羽毛的怜惜之情;“栖息一枝何处安”,则反映了诗人心中难以安定的情感。
  • 艺术手法:整首诗歌采用平实的语言,却能深刻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其中运用了对比与借物抒情的手法,使诗歌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答张九成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与追求的理想之作,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