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时举见寄

浮云不为雨,出岫期无拘。
苍龙偶借势,影迹随风除。
悬知市朝上,不似山岩居。
送客限门外,嗟彼驰交衢。
为农甘没世,何必衣冠儒。
君居崆峒上,自与人事暌。
清高浥沆瀣,念我缠寰区。
托交匪朝夕,无论出处殊。
山水有佳趣,且此宁君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宋时举见寄》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郭钰所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与艺术特色:

  1. 作者生平
  • 基本信息:《和宋时举见寄》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吉安吉水人,字彦章,号静思。郭钰经历了战乱残破的郡邑,这些亲身经历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时代动荡的感慨。他以茂才的身份被征召入仕,但因病辞官不就。在明初,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郭钰得以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和隐居生活。
  1. 诗歌原文
    浮云不为雨,出岫期无拘。
    苍龙偶借势,影迹随风除。
    悬知市朝上,不似山岩居。
    送客限门外,嗟彼驰交衢。
    为农甘没世,何必衣冠儒。
    君居崆峒上,自与人事暌。
    清高浥沆瀣,念我缠寰区。
    托交匪朝夕,无论出处殊。
    山水有佳趣,且此宁君躯。

  2. 内容解析

  • 自然意象:诗中通过“浮云”、“苍龙”等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浮云象征着变幻无常的社会现象,而苍龙则是自然界的一股力量。通过这两种元素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
  • 社会现实:诗中的“市朝上”和“山岩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市朝象征着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山岩则代表着清幽宁静的自然之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 人际关系:“君居崆峒上,自与人事睽。”这句话描绘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离,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选择远离尘嚣,与世隔绝,以此来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
  • 个人追求:“清高浥沆瀣,念我缠寰区。”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他认为只有保持心灵的纯洁和高洁,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真谛。
  • 友情表达:“托交匪朝夕,无论出处殊。”这两句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他们之间的友谊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不受彼此身份地位的影响。
  • 自然与人生:“山水有佳趣,且此宁君躯。”这两句话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珍视。他认为在山水间寻找乐趣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能够使人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1. 主题思想
  • 隐逸情怀: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不愿意被世俗所束缚,而是希望过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 社会批判:通过对“市朝上”和“山岩居”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他认为现代社会过于功利和浮躁,而自然和田园生活才是人们应该追寻的理想境界。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意象,如“浮云”、“苍龙”、“山岩”等,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风格:《和宋时举见寄》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富有韵味。诗人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这种结构布局使得诗歌既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 哲理意味:诗歌不仅仅是描述自然和抒发情感,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提出了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见解。

郭钰的《和宋时举见寄》不仅是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作者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