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三日大雪与同宗弟文昌饮谌时忽落一齿遂赋

垂老验盛衰,深凭齿与发。
发白叹吾衰,齿落衰已极。
利害发不任,养生资齿力。
无问藜与藿,得以娱朝夕。
次第相动摇,世事嗟何及。
吾舌虽云存,苦乏仪秦术。
修短未遑徵,得酒姑自悦。
天公搆巧思,六花舞飞雪。
倏盈还忽消,鸿爪无遗迹。
古来豪杰士,文字略相识。
是非纷与夺,视今如视昔。
寄言后来者,人生当自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月初三日大雪与同宗弟文昌饮谌时忽落一齿遂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十二月初四(公元1096年12月3日)。

原文如下:
雪堂来岁先春到,
昨夜梅花忽尽开。
我亦无心爱桃杏,
故将落蕊付苍苔。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雪花飘落的情景,以及自己对梅花、桃花和杏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其中,“雪堂”指的是苏轼的居所,即后来的东坡书院;“昨夜”则是指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即冬至。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春天的到来的期待,而是通过描绘雪花飘落的情景,以及自己对梅花、桃花和杏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同时,诗人也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写雪花的飘落,以及自己对梅花、桃花和杏花的喜爱之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寓意和深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