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道院赠叶逸民

读书精舍最相宜,一炷清香昼掩扉。
虚白自生林下室,软红独上客中衣。
闲阶雨润苔痕合,小径风清竹叶稀。
邂逅与君同此兴,求诗问法两忘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溪道院赠叶逸民》是一首由宋朝诗人陈镒所作,赞美读书精舍最相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读书精舍最相宜,一炷清香昼掩扉。虚白自生林下室,软红独上客中衣。闲阶雨润苔痕合,小径风清竹叶稀。诗韵高华真可羡,故知出处两相宜。

  2. 诗句解读

  • 读书精舍最相宜:这句表达了作者对读书场所的赞赏,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 一炷清香昼掩扉:描述了读书时的情景,一炷香在白天被关闭,象征着静谧和专注的氛围。
  • 虚白自生林下室:这里的“虚白”指的是宁静和清明的状态,而“林下室”则暗示了幽静的环境。整个句子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理想状态。
  • 软红独上客中衣:这里的“软红”指的是繁华的世界,而“客中衣”则暗示着身处繁华却能保持清醒和独立的心态。
  • 闲阶雨润苔痕合: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色,雨水滋润了青苔,形成了和谐的自然画面。
  • 小径风清竹叶稀:这句话表现了自然之美的宁静和谐,风吹过竹林,竹叶稀疏,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 象征丰富:诗中的象征元素如“虚白”、“软红”、“苔痕”,都富含深厚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更具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1. 文化背景
  • 《双溪道院赠叶逸民》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宋朝时期,随着文人墨客对于自然和文化的重视,这类反映文人生活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倾向。
  1. 历史影响
  • 这首诗不仅是宋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看出《双溪道院赠叶逸民》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意境和艺术美感的诗歌,更是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写照。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展示了其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高尚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