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夏日野步

缫丝人家鸡午啼,南墙雨过篁竹齐。
出门更喜新绿净,旋布石矶行过溪。
香醪满榼供提携,垂杨树外听鸣鹂。
因嗟田父行水泥,有饷不充葵与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夏日野步”是宋代苏轼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氏,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以其诗文闻名遐迩,被后世推崇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 作品原文
  • 原文:老来几不辨西东,秋后霜林且强红。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酒醒不觉春强半,睡起常惊日过中。植杖偶逢为黍客,披衣闲咏舞雩风。仰看落蕊收松粉,俯见新芽摘杞丛。楚雨还昏云梦泽,吴潮不到武昌宫。
  • 注释与译文: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夏日野步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如诗句“老来几不辨西东”,反映了诗人年老体衰的状态;“秋后霜林且强红”,则展现了深秋时节自然界的萧瑟景象。
  1. 作品内容解析
  • 秋天的感受:诗中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感受,用“秋后霜林且强红”形容了虽已入秋但依然勉强呈现出的红色,比喻诗人酒后脸颊微红,并不代表健康。
  • 感官描写:诗人通过视觉(如“眼晕”、“落叶”)和听觉(比如“耳虚”、“蚁声”)来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境变化,生动展现了自然景物对诗人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景来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如在野步中见到落花、新芽等,都是大自然的细微之处,却能引发诗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 语言风格:苏轼的诗词语言流畅、意象丰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1. 历史地位
  • 文学价值:苏轼的《次韵夏日野步》是宋词中的佳作,以其清新脱俗、意蕴深远而著称于世。
  • 影响传承:该诗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文人墨客学习的对象。

苏轼的《次韵夏日野步》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诗歌,更是宋代文化和审美取向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