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颜鲁公庙

李唐失纪相非夫,竟遣忠良与祸俱。
抗虏一身皆是胆,留名千古不因书。
极知老境桑榆近,争忍清朝社稷孤。
下马荒祠访遗躅,北风吹树眇愁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颜鲁公庙》是元代诗人张养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通过对颜真卿事迹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济南人,幼有行义,读书勤奋。以荐为东平学正。入京师,为平章不忽木所赏识,选授堂邑县尹,有惠政。武宗时拜监察御史,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为当国者所不能容。改除翰林待制,复以事罢之。养浩惧祸,改姓名逃去。后复召用。仁宗延祐时累官礼部尚书。
  1. 诗句原文
    李唐失纪相非夫,竟遣忠良与祸俱。
    抗虏一身皆是胆,留名千古不因书。
    极知老境桑榆近,争忍清朝社稷孤。
    下马荒祠访遗躅,北风吹树眇愁余。

  2. 诗句解析

  • “李唐失纪相非夫,竟遣忠良与祸俱”:这句诗表明了李唐王朝衰败的开始,而那些忠诚的臣子最终也难逃厄运。
  • “抗虏一身皆是胆,留名千古不因书”:表达了张养浩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即使他们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将被后世铭记。
  • “极知老境桑榆近,争忍清朝社稷孤”:这里表达了对年老体衰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担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下马荒祠访遗躅,北风吹树眇愁余”:描述了诗人下马参观颜真卿庙宇的情景,以及北风中摇曳的柳树带给他的忧愁。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不仅是对颜真卿等忠臣义士的颂扬,也是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哀悼。通过表达对忠臣义士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元代文人在政治和社会动荡中的无奈和挣扎。
  1. 文学价值
  • 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过颜鲁公庙》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珍品。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历史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历史影响
  • 《过颜鲁公庙》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后人的喜爱和推崇。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使得这首古诗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传播。
  1.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环境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过颜鲁公庙》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张养浩的《过颜鲁公庙》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历史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深意的作品。通过对忠臣义士的歌颂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