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鲜酾酒有馀甘,种竹移花不是贪。
世事灰残心上火,年光丝尽鬓边蓝。
地环赤县神州九,人共山猿野鹤三。
六载丘园凡六召,小臣何德圣恩堪。
遂闲堂独坐自和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养浩的《遂闲堂独坐自和三首》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作。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并进一步解析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张养浩通过其诗歌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闲适生活态度。在《遂闲堂独坐自和三首》中,他首先表达的是对于生活的淡然与超然,即“击鲜酾酒有馀甘,种竹移花不是贪”。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闲暇之余,饮酒赋诗,欣赏自然之美的情景。这种描写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心灵平和的生活理念。
诗人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世事灰残心上火,年光丝尽鬓边蓝”的观点,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这里,“心上火”和“鬓边蓝”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世事时的心态及其随时间变迁而变化的情感状态。
再进一步,张养浩在诗中表达了对官场的淡泊与对自然美的热爱。例如,“世味宁同酒味甘,野情不似宦情贪”揭示了他对世俗诱惑的超然态度,以及他追求自然本真生活的渴望。此外,“至味何尝有苦甘,大观初不校廉贪”、“苔垣蜗篆斜行玉,柳岸莺梭巧织蓝”等句,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张养浩的《遂闲堂独坐自和三首》以其深邃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情感深度,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对于生命、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