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日夜玩月至中秋日得诗

化工金铸巧,又换一钩新。
远道伤游子,深闺喜拜人。
影县秋半破,明溯日西沦。
正拟排宵看,裁诗莫厌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三日夜玩月至中秋日得诗》是元代诗人张翥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主题与背景
  • 主题概述: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中秋节夜晚,月亮的皎洁和天空的清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游子的情感。
  • 创作背景:张翥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句原文:新月过初弦,冰轮次第圆。空中真见相,清极恍如仙。旧雨苍苔地,新寒白露天。匡床延伫久,不觉屡移前。
  • 诗意解析:首句“新月过初弦”描绘了中秋之夜新月升起的景象;“冰轮次第圆”则形容了满月逐渐升高,圆润明亮。接下来的两句分别以“空中真见相”和“清极恍如仙”,表现了月亮高悬夜空时的美丽画面,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最后两句“旧雨苍苔地,新寒白露天”描写了中秋夜的天气变化,从秋雨到秋风,再到月光洒落,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尾句“匡床延伫久,不觉屡移前”则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凝视月亮直到无法继续观看的心情。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诗歌中运用了“新月”、“冰轮”、“旧雨”“苍苔”“白露”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美感,而且各自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共同构建出一幅完整的中秋之夜图景。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尤其是“又换一钩新”这样的表述,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想象力。
  1. 诗歌情感表达
  • 情感共鸣:诗中的月亮成为了连接人与世界的媒介,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深闺之中的女子,都可以通过仰望月亮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 文化意蕴: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团圆、思念等主题。
  1. 诗歌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
  • 历史地位: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诗歌、中秋节及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
  • 社会影响:张翥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读者的审美情趣。

张翥的《初三日夜玩月至中秋日得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赏月诗,它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的谦逊与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