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泐季潭还龙翔

曾将小品问支公,真是人间学道雄。
弟子不须悲灭度,禅师久已证圆通。
长怀石上三生旧,无复溪头一笑同。
想见西冈归礼塔,神光时绕夜坛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泐季潭还龙翔》是一首由明代诗人张翥所作的古诗,表达了对禅师的尊敬与不舍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张翥(约1497年—1580年),字仲举,号蜕庵,浙江绍兴人。他以文学和书法闻名于世,是明代中叶的重要文学家和书法家。
  2. 诗歌原文:曾将小品问支公,真是人间学道雄。弟子不须悲灭度,禅师久已證圆通。长怀石上三生旧,无复溪头一笑同。想见西冈归礼塔,神光时绕夜坛红。
  3.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首句“曾将小品问支公”直接点出了主题,即向一位禅师请教修行之道。第二句“弟子不须悲灭度”,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观念,指出修行者不必为生命终结而哀伤,因为达到某种境界后,生死轮回已不再存在。第三句“长怀石上三生旧”则是在表达一种深厚的友情和记忆,即使已经过去很多年,仍然对过去的共同经历念念不忘。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禅师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师的深深敬意和祝福。最后一句“想见西冈归礼塔”,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通过对一座古老寺庙的描写,传达出对禅师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期待。
  4. 文化影响: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窥见明代士人在宗教观念上的转变以及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

《送泐季潭还龙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及其生活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