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中暮归

扶桑铜柱若为标,南望兵氛久未销。
秋水涨河初放鳄,晚烟笼树尽鸣枭。
枕戈未睹栖于越,舞羽曾闻格有苗。
河北诸侯总戎翰,好宣忠力佐皇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监中暮归》是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投射。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翥,字仲举,号蜕庵,元朝晋宁人,以诗文名于世。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扶桑铜柱若为标,南望兵氛久未销。秋水涨河初放鳄,晚烟笼树尽鸣枭。枕戈未睹栖于越,舞羽曾闻格有苗。河北诸侯总戎翰,好宣忠力佐皇朝。
  • 译文:在南方遥望,看到铜柱如同标尺一般矗立,但长久以来,战争的烽烟未曾散去。秋天的河水上涨,河中的鳄鱼开始活动;傍晚时分,烟雾笼罩的树木间,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我枕戈待旦,却未见有人能像越王那样退守;曾经听闻过勇士如项羽、韩信般英勇,如今却难以再见他们的身影。河北的诸侯们手握兵器,誓要效忠皇朝,共同抵御外敌。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疆的景色和军事局势,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诗人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在元末时期(顺帝至正初)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而作者身处其中,深感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困苦。
  1. 名家点评
  • 诗评家普遍认为,张翥的诗歌格调高雅,词句婉丽风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这首《监中暮归》,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1. 轶事典故
  • 张翥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在家居时受到李存、仇远的影响,后来进入国子监学习,并最终成为翰林编修等职。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赏析鉴赏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和愿望。

《监中暮归》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诗歌,也是张翥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