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古木

楞伽古木山门前,下有山石摩苍天。
道林卓锡旧种此,仿佛于今八百年。
皴皮刳腹不自爱,犹是童童一车盖。
矫然化作龙虎蟠,劲节不为霜雪改。
或时孤高烈风起,苍茫白日雷雨至。
从容下荫数百人,赤金六月流清气。
卷曲拥肿也可怜,天赋樗散终天全。
道材不世骨已朽,人间岁月何足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楞伽古木》是一首由元代诗人张伯淳创作的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元代诗人张伯淳,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张伯淳的作品不仅在元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后世也受到广泛的认可和研究。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其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张伯淳的诗作中常涉及自然景观的描绘、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探讨,这些主题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颇为少见,显示了他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审美追求。
  2. 诗句原文:《楞伽古木·楞伽古木山门前》,下有山石摩苍天。道林卓锡旧种此,髣髴于今八百年。皴皮刳腹不自爱,犹是童童一车盖。
  3. 诗意赏析:这首诗以“楞伽古木”为题,通过描写古树与山石的关系,表达了对古老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尊重和怀念。诗句通过对树木的刻画展现了岁月流转中的沧桑感和历史的沉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文学造诣,还能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如自然之美与历史长河的交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等。

《楞伽古木》作为一首元代诗人张伯淳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在思想文化层面传递了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