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除得海边头。怅无地、著羁愁。何处望吾州。漫斜日、高城倚楼。
东湖湖上,锦云十里,政好藕花秋。日日醉扁舟。也曾念、山东旧游。
太常引 · 寄乡中诸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常引 · 寄乡中诸友》是元代张之翰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朋友以及过往游历之地的深情怀念。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张之翰在词中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羁绊和心中的愁思,他通过“一书除得海边头”一句,描绘了身处异乡的孤寂和无助。这种情感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如“怅无地著羁愁”、“何处望吾州”等句,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词中提到的东湖、锦云和藕花,都是江南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为词增添了丰富的意境,也反映了词人对于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珍惜。此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词人也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如“政好藕花秋”,这里的藕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象征着家乡的美好和宁静。
词中的“日日醉扁舟”,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求。这种精神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它体现了词人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自由人生的坚定信念。
《太常引 · 寄乡中诸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对生活状态的反映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词人张之翰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之中,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