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今朝尽,西风落晚红。
人心本无隔,节序不能同。
杖策孤村外,斋居乱水中。
坐看驰骋者,行李自匆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秋色今朝尽,西风落晚红。
人心本无隔,节序不能同。
杖策孤村外,斋居乱水中。
坐看驰骋者,行李自匆匆。
《游承天寺记》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东坡先生文集》。此文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因乌台案遭贬谪至黄州期间,夜晚独自漫步于承天寺的经历。
文章开头,苏轼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孤寂与无奈,但随即他的心情转变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欣赏,特别是月光下的景色让他感到赏心悦目。他解衣欲睡之际,月色已照入户内,于是心生喜悦,欣然起行,开始了他的夜游活动。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展示了他在逆境中的乐观态度。
在夜游的过程中,苏轼遇到了同样未寝的朋友张怀民,两人一同漫步于承天寺的中庭。这种深夜的散步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放松,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相伴,彼此之间的交流和默契成为了这次夜游中最珍贵的体验。
《游承天寺记》不仅是一篇描写具体场景的散文,更是苏轼个人情感与哲理的表达。它展示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的豁达和超然,以及与朋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