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爱山教授归馀杭

曳曳文旌出暨阳,暑天形役兴悲凉。
毛生有檄儒官淡,苏季无金世路长。
数辈晚生传道德,十篇高谊见忠良。
兰台指日能相近,鹗荐行看达尚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曹伯启的《送陈爱山教授归馀杭》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学者陈爱山教授归乡的祝福和对其学术贡献的认可。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曹伯启:元代诗人,字士开,济宁砀山人,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后历任常州路推官、真定路总管等职。
  • 陈爱山教授:诗歌中的主人公,其具体身份不详,但从诗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授人物。
  1. 诗歌原文
  • 曳曳文旌出暨阳:形容陈爱山教授的文才如同飘扬的旗帜,出自暨阳,即现今的浙江丽水地区。
  • 暑天形役兴悲凉:描述了夏季炎热天气中因公务出行而感到的悲凉心情。
  • 毛生有檄儒官淡:指陈爱山教授虽受到朝廷任命,但内心可能感到清苦,与世俗名利无关。
  • 苏季无金世路长:暗示了陈爱山教授的人生道路虽然坎坷,但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数辈晚生传道德:表明陈爱山教授的学问和道德被众多晚辈学生所传承。
  • 十篇高谊见忠良:称赞陈爱山教授的著作或言行能够显现忠诚贤良的品质。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学者的尊敬和对知识的尊重。通过对陈爱山教授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 意象运用:诗歌巧妙地使用了“文旌”这一意象,既表现了陈爱山教授的文采飞扬,又隐含了他在官场上的低调和清高。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代的社会背景与宋代有着明显的差异,文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都有所不同。这首诗的创作很可能发生在元代社会动荡、文人地位相对边缘的背景下。
  • 个人经历:曹伯启的个人经历和思想也可能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使他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价值和命运。

曹伯启的《送陈爱山教授归馀杭》不仅是一首赞美知识与智慧的诗篇,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