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鄂王坟上作

朔雪炎风共此年,中原父老亦堪怜。
竖儒屡遣祈求使,大将空持杀伐权。
忠谊有碑书大节,奸邪无面见重泉。
至今宰木犹南拱,遗憾西陵是墓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岳鄂王坟上作》是元末明初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岳飞的缅怀和对南宋时期历史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昱的这首诗以“岳鄂王坟上作”为题,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情感与民族忧患意识。诗中通过对中原父老、竖儒、大将等不同角色的描绘,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忠诚与奸邪、英雄与庸才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忠义之士的历史碑文与奸邪之徒的无面,诗中透露出对正义与邪恶的鲜明对比,以及对历史公正的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即追求语言的精练与意象的深邃。张昱通过简洁的七言律诗形式,将深刻的历史感悟和浓郁的个人情感浓缩于有限的篇幅之中。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上,这首诗的价值不容忽视。通过对岳飞事迹的回顾,不仅让后人了解南宋抗金将领的英雄业绩,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及文人心态的学者来说,此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对于普通民众,则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张昱的《岳鄂王坟上作》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这首诗所蕴含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价值仍值得人们深思和借鉴。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