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亭纳凉

奈尔湖光月色何,不知此境为谁多?
忽惊坠露翻荷叶,想见微风生水波。
炎景只消清夜饮,老怀都付小鬟歌。
家中未必凉如此,且待楼西转绛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亭纳凉》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张昱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元明之际庐陵人。他历经仕宦生涯,先后担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职。然而,晚景凄凉,晚年时他的住所因破败无力修复,最终在明太祖征召至京后被厚赐遣还。
  • 张昱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细腻,其诗作中常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1. 诗歌原文
    奈尔湖光月色何,不知此境为谁多?忽惊坠露翻荷叶,想见微风生水波。炎景只消清夜饮,老怀都付小鬟歌。家中未必凉如此,且待楼西转绛河。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湖光月色”与”热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家家未必凉如斯”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 艺术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如”落叶”象征生命的无常,”微风”寓意心灵的平静。此外,全诗语言优美,韵律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追求。
  1. 创作意义
  • 张昱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时期的文人心态及其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 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湖亭纳凉》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是研究那个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影响评价
  • 《湖亭纳凉》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张昱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成为了研究元代文人心态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文献。
  • 诗中蕴含的哲思和对自然的赞美,至今仍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湖亭纳凉》不仅是元末明初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