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云庵

此庵长与此云期,大孝终身有慕之。
杯棬更无重饮日,板舆安有再乘时?
行天雨绝皆为泪,落日乌啼总是悲。
谁刻会稽山下石,悠悠千载白云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慕云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由张昱创作。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作品概况
  • 作者与背景:《慕云庵》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和个人生活的变化,最终在晚年得到了安宁。张昱的创作生涯中,曾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和行枢密院判官等职位。他在任职期间,尽管生活有所改善,但最终因年事已高而回到西湖寿安坊居住,并且由于无力修缮房屋,生活颇为艰难。
  • 诗歌内容:张昱的这首诗名为《慕云庵》,表达了他对一座名为慕云庵的地点的深情怀念。诗中有“大孝终身有慕之”、“谁刻会稽山下石”等词句,展现了他对于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与结构:《慕云庵》采用的是七言律诗的形式,具有整齐的结构和严格的韵律要求。每一句都遵循了传统的律诗规则,体现了作者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和继承。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如“杯棬更无重饮日”、“落日乌啼总是悲”等句子,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慕云庵》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成为了研究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资料。它的历史价值在于能够为后人提供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窗口。
  • 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慕云庵》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无论是从字面还是从深层含义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美学价值在于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慕云庵》不仅是张昱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慕云庵》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