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浦墓铭后

百年人事谩纷纭,觉却南柯梦自分。
名节不亏惟独行,墓碑无愧是斯文。
器中瑚琏非虚誉,天上麒麟竟失群。
高义有谁如季札,愿同留剑挂徐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徐浦墓铭后》是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诗的相关内容: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元末明初人。他在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和行枢密院判官等职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晚年退居西湖寿安坊,其生活状态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 成诗时间: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可以推断在元末明初这一历史转型期,诗人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化,通过诗歌表达其对人生、道德和理想的思考。
  1. 诗歌主题
  • 高尚品德颂扬:《题徐浦墓铭后》这首诗通过对徐浦墓铭的题咏,表达了对逝者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的赞颂。诗中“名节不亏惟独行”一句,凸显了徐浦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格魅力。
  • 时代感慨:通过对徐浦墓铭的题咏,诗人也抒发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反映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1. 文学特色
  • 七言律诗的形式:《题徐浦墓铭后》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这是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严谨的结构、音韵美和节奏感著称。
  • 情感深沉:这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传统诗歌的规范,但在内容上却蕴含深情。诗中不仅赞美了徐浦的品德,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寓意深远:通过对徐浦墓铭的描写,诗人借助具体的意象传达了更为广泛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深度。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南柯梦”、“名节”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徐浦墓铭的描述,与现实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徐浦的高尚品德,同时也暗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题徐浦墓铭后》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张昱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元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思想价值: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更是一种对道德、理想追求的肯定,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题徐浦墓铭后》作为元末明初张昱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徐浦墓铭的题咏和对其品德的颂扬,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崇高的理想。这首诗不仅是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古代文人心态与价值观念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