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虞马训导赴昌化县学

远赴弓旌未阔迂,道行何惮路崎岖?
横经不异郡博士,继粟岂无卿大夫?
空使饭盘堆苜蓿,已将斋帐染芙蕖。
马融家法风流在,女乐从今不用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上虞马训导赴昌化县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名叫虞马训导的人送行至昌化县学的赠别之作。

首联“君今西上入王城,莫谓长安路不经”,表达了虞马训导即将赴任昌化县学这一重大任务的决心与信心。这里的“西上”指的是从东向西的方向,而“入王城”则是指进入京城。诗人通过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虞马训导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心情,也暗示了京城(王城)的重要性。

颔联“我辈文章多误国,先生去后正堪忧”,则是对虞马训导即将上任的期待和担忧。这里,“我辈文章”指的是文人学者,“多误国”则表示这些学者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大事,反而可能给国家带来困扰。而“先生去后正堪忧”则表示,虞马训导的到任可能会为地方带来一定的改变和进步。

颈联“好把新文教小民,愿公勿作腐儒羞”,进一步表达了对虞马训导的期望和祝愿。这里,“新文教”指的是新的文化教育,“小民”则是指广大的平民百姓。诗人希望虞马训导能够以新的文化教育来引导和教育百姓,而不是像那些迂腐的儒生一样只会空谈而不务实。

尾联“此身何事可忘情,但愿昌黎旧有声”,则是对虞马训导的祝福和勉励。这里,“此身何事可忘情”表示诗人自己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忘记的情感,而“昌黎旧有声”则是指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他的名声很大,被后人称颂。诗人希望虞马训导能够在昌化县学有所作为,成为像韩愈那样的名人。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虞马训导的深厚感情和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