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静不扬波,仙人鞚鹤过。
灵峰七十二,何处月明多?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
介绍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的第十首,通过描绘海上三神峤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与敬畏之情。李白的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关推荐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其一 海静不扬波,仙人鞚鹤过。 注释:海上的波浪平静,没有掀起波澜。仙人驾驭着仙鹤飞过。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海上景象。海面平静无波,没有风浪,如同一面镜子般平静。仙人驾驭着仙鹤,在这片宁静的海域中飞翔,给这片海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其二 灵峰七十二,何处月明多? 注释:灵山上有七十二个峰头,但哪里的月亮更加明亮呢? 赏析
注释:扁舟下彭蠡,望见大君山。 扁舟指的是小船,彭蠡指的是鄱阳湖,大君山指的是庐山。 只道支机石,移来天汉湾。 支机石指的是牛渚矶,天汉湾指的是牛渚矶旁的长江,牛渚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了庐山牛渚矶之后所写,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高远志向和追求,希望像庐山一样高远、壮美
注释:我按照《霓裳羽衣曲》的旋律唱着歌,在宽阔的庭院中舞动。 站在天坛上观看星星,它们像飘浮的浮萍一样散乱。 赏析:这组诗共有10首,是南宋诗人杨缵的作品。诗人以《霓裳羽衣曲》为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歌按《霓裳曲》,分行舞广庭。”这句诗中的“歌”和“舞”都与《霓裳羽衣曲》有关,而“行”则暗示了舞蹈的节奏和动作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其十 海上三神峤,尝看羽盖飘。玉虹三百尺,嘘气结成桥。 注释:海上的三座神山,曾经看到仙人乘坐的车子飞驰而过。有如玉带般的虹桥,高三百尺,云雾缭绕中,仿佛是仙人在施法,将云彩化作了一座桥。 译文:海上的三座神山,曾经看到仙人乘坐的车子飞驰而过。宛如玉带一般的虹桥,高三百尺,云雾缭绕中,仿佛是仙人在施法,将云彩化作了一座桥。 赏析:本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海边远眺的景象
【注】:龙子,指仙人。丹砂鬣,丹砂是炼丹术的原料,这里指仙人的法服。金芒耀水盆,仙人骑着龙飞去,犹如金辉在水盆里闪耀。真人忽骑去,指仙人突然离开。霹雳破天根,形容仙人驾着龙飞去时雷声震天。 龙子丹砂鬣,(仙人骑龙)龙鳞闪烁如丹砂之光泽,龙须飘逸如长鬣之威仪。 金芒耀水盆。(仙人骑龙)仙人的龙身发出耀眼的光芒,如同水中的盆盂一般璀璨夺目。 真人忽骑去,(仙人驾龙升空)真人忽然骑上龙背
夜过洞庭曲,青山玉作堆。 仙人吹铁笛,白鹤自飞来。 注释:在夜晚经过洞庭湖时,看到那如碧玉堆成的青翠山峦,仿佛是仙人吹着铁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经过洞庭湖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其中“青山玉作堆”形象地表达了洞庭湖周围的青山宛如堆积的玉石,美丽而神秘;“仙人吹铁笛”则通过神话中的仙人和铁笛,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整体上,诗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与神奇
【注释】和:应声而答;铁崖:指宋代诗人刘克庄。小临海:刘克庄曾作过两处小官,称“小临海”。 青:青色的花朵。 神鱼:传说中能游水的龙。不飞去:即不离去。 风伏:风势很大。翠涛:绿色的波浪。腥:有腥味。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作者刘克庄和宋人刘克庄(字潜之,号后村)的《过小临海》诗。刘克庄在福建任提举时,曾两次到过临海。一次是乾道八年六月十七日,另一次是乾道八年十一月初七日。
注释:我坐在松树根下的石头上,和铁崖小坐聊天,他指着天空说:“你看那一朵云彩,形状像极了九华山。”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和铁崖小临海十首中的第十首。诗人回忆与铁崖小坐聊天的情景,他指着天空说“昆仑云一朵”,把云彩比作九华山,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注释:仙人的花瓣像万重云海,在浩劫中依然与春天一起绽放。然而,它们却讥笑珊瑚树,被烧焦枯死化为灰烬。 赏析:此诗描写了仙人的花瓣像万叠云海,虽然在浩劫中依然与春天一起绽放。然而,它们却讥笑珊瑚树,被烧焦枯死化为灰烬。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易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 海上三神峤,尝看羽盖飘。玉虹三百尺,嘘气结成桥。 注释:三神峤,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羽盖,古代帝王的车盖,这里借指仙人的车子或轿子。玉虹,形容彩虹的颜色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海上三神峤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他想象着神仙们乘坐着神奇的车子在海上行驶,那车盖如同飞鸟的翅膀,轻盈飘逸,仿佛随时都会消失在天空中。而那彩虹则如同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