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万象亭

乱峰尽处接浮云,东望悠悠万事陈。
百里江流萦缟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野僧倚竹啸留客,山鸟穿林啼唤人。
落日亭中一杯酒,何年复此对晴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山万象亭》是元代诗人许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山人,元代金华人。许谦幼孤,力学不辍,从金履祥学,尽得其奥,教授乡里,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卒谥文懿,有集多部流传后世。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
  • 乱峰尽处接浮云,东望悠悠万事陈。
  • 百里江流萦缟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 野僧倚竹啸留客,山鸟穿林啼唤人。
  • 落日亭中一杯酒,何年复此对晴春。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西山万象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乱峰、浮云、江流、居室等元素,构建出一个宁静而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的“东望悠悠万事陈”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和世事变迁的感慨;“野僧倚竹啸留客”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落日亭中一杯酒,何年复此对晴春”则透露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墨客往往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许谦作为金华地区的文化名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
  • 个人经历:许谦幼孤,力学不辍,从师学习,成为教授乡里的学者。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许谦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 意象创造: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乱峰、浮云、江流、居室等,都通过诗人的巧妙构思,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
  1. 主题思想
  • 山水情怀:《西山万象亭》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人生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层理解。诗中的“东望悠悠万事陈”暗示了人生短暂而复杂多变,而“落日亭中一杯酒,何年复此对晴春”则反映了诗人对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美好的追求。
  1. 文化价值
  • 文学遗产:《西山万象亭》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不仅是许谦个人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元代文学和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 历史见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除了以上内容外,以下还有一些值得采纳的建议:

  • 阅读体验: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可以尝试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每一个字词的发音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同时,也可以将诗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 历史背景: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元代是一个政治动荡、文化交融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在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寄托。
  • 艺术形式:除了传统的诗词阅读外,还可以尝试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如现代音乐改编的诗歌朗诵、绘画或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西山万象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元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也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