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元日朝贺

宫漏催朝烛影斜,千官鸣玉动晨鸦。
交龙拥日明丹扆,飞凤随云绕画车。
宴罢戴花经苑路,诗成传草到山家。
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彩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元日朝贺》是元代诗人傅若金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元日朝贺时的宏大场面与细腻情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本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及个人抱负。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诗词原文
    宫漏催朝烛影斜,千官鸣玉动晨鸦。
    交龙拥日明丹扆,飞凤随云绕画车。
    宴罢戴花经苑路,诗成传草到山家。
    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綵霞。

  2. 诗歌内容解析

  • 宫漏催朝烛影斜:此处“宫漏”指的是宫中的计时器,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仪式的开始。而“催朝烛影斜”则是在描述早晨开始时,宫廷中蜡烛的光芒逐渐变得斜长,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略带肃穆的氛围。
  • 千官鸣玉动晨鸦:这里的“千官”指众多官吏,他们身着朝服,手持玉器,准备参加朝贺活动。而“鸣玉动晨鸦”形容这些官员们如同玉器的响声一样整齐划一,同时“动晨鸦”则进一步强调了早晨时分的宁静与肃穆。
  • 交龙拥日明丹扆:这里通过“交龙”形象地描述了朝会的场景,而“拥日”则表示太阳被众星捧举,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明丹扆”指的是皇帝的御座,即皇宫中的主座,代表着权力的中心。
  • 飞凤随云绕画车:这里的“飞凤”象征着皇帝或者朝廷的权威,而“随云绕画车”则形容这种权威如同凤凰般飞翔于云端之上,环绕着华丽的车子,显示出尊贵与威严。
  • 宴罢戴花经苑路:描述完朝贺仪式之后,官员们离开,人们纷纷佩戴鲜花,经过花园小路的情景。这一细节展现了节日后的愉悦与轻松。
  • 诗成传草到山家:这里提到的“诗成传草”,可能是指官员们在朝贺后所作的诗文,这些诗作后来被传递到乡村家中,反映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 小儒未得随冠冕:表达了一些年轻的学者或士人无法获得与高官显贵一同出席朝贺的机会,只能远远地聆听,这体现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异与不平等。
  • 遥听钧天隔綵霞:最后一句“遥听钧天隔綵霞”则表达了诗人本人虽未能亲自到场,但通过想象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盛大场景的美丽与神圣,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1. 诗歌主题与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日朝贺的盛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诗人通过对仪式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安定的美好愿望。
  • 诗中也蕴含了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反思,指出虽然有才华的士人在社会上层,但许多年轻有为的士人却未能得到与上层人士同等的待遇和机会。
  • 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个人抱负的表达,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隐喻,如“宫漏”、“丹扆”、“交龙”、“飞凤”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朝贺的场景,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诗的结构由开篇的描写过渡到结尾的情感抒发,层次清晰,使得整首诗既具有丰富的视觉画面,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使读者能够强烈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根据《四库全书》记载,《次韵元日朝贺》的创作时间为元代,具体年份不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举行元日朝贺仪式时,诗人傅若金作为参与者之一,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这首诗。
  • 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 如今,这首诗已经成为研究元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元代的文化和社会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次韵元日朝贺》是一首充满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的元代诗歌。它不仅展现了元日朝贺的壮观场面,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之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