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

太史临文笔最精,一闻往事独伤情。
每怜对镜窥鸾舞,犹怪吹箫逐凤鸣。
列女未终刘向传,故妻虚瘗柳州铭。
书成定寄湘江浦,预拟《招魂》学楚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是元代诗人傅若金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哀思及对往事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作者介绍:傅若金生于1304年,卒于1343年,江西省新余县人。少年时期家贫,以织布为生,后来发愤攻读诗文,日益长进。他曾到过大都,受业于范梈,诗风受虞集、揭係斯等人称赞。他的作品《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充分展现了其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诗歌原文
    太史临文笔最精,一闻往事独伤情。
    每怜对镜窥鸾舞,犹怪吹箫逐凤鸣。
    列女未终刘向传,故妻虚瘗柳州铭。
    书成定寄湘江浦,预拟《招魂》学楚声。
  3. 诗歌赏析
  • 历史背景:《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但社会动荡的时期。元代的社会环境与前朝有着诸多不同,政治更加开放,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这种开放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如民族矛盾、阶级斗争等问题逐渐凸显。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傅若金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展示了他对于历史、人物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悲伤与哀愁的世界。特别是“每怜对镜窥鸾舞,犹怪吹箫逐凤鸣”这两句,更是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艺术特色: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了而又不失韵味。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写,如对镜子中的鸾舞和吹箫追凤等情景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此外,诗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如“列女”、“刘向传”等,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1. 诗歌的影响
  • 文学地位: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元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元代文人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文本。同时,它也展示了元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 后世影响:由于傅若金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风格,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作家都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和借鉴,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 综合评价
  • 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艺术修养,更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元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因此,这首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杰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古人在面对人生变迁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情感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