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樵隐不遇诗

想是朝真去未回,空教人久立丹台。
冰盘露冷生琼屑,玄圃春深长碧苔。
岩下响知松子落,洞中香是竹花开。
拍阑一笑欲归去,海阔天高鹤不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樵隐不遇诗》是唐代无名子的一首诗作。下面将从诗的背景、内容赏析、文化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1. 作者简介
  • 无名子:此诗的作者为无名子,其生平资料较少,但可从其他文献中得知他是一位生活在唐代的人物,其作品多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
  • 无名子与唐代文学:无名子的作品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如白公诗“不尚艰难”的理念,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远离纷扰的精神面貌。同时,唐代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推崇,为无名子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1. 诗作原文
  • 诗名:《访樵隐不遇诗》
  • 原文节选:想是朝真去未回,空教人久立丹台。冰盘露冷生琼屑,玄圃春深长碧苔。岩下响知松子落,洞中香是竹花开。拍阑一笑欲归去,海阔天高鹤不来。
  1. 内容赏析
  • 意境描绘:此诗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的山林图景。诗人在描绘山中景色时,运用了“冰盘露冷”、“玄圃春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高远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还流露出一丝遗憾和无奈。诗人虽多次造访,却始终未能见到所寻之人,这种心情在“海阔天高鹤不来”的叹息中得到了体现。
  1. 文化背景
  • 唐代隐逸思想:唐代时期,隐逸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隐逸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这一文化风尚也影响了无名子的创作。
  • 山水诗的发展:在唐代,山水诗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文人通过游历山川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找心灵的慰藉。无名子的《访樵隐不遇诗》可能受到了这一时期山水诗的影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景。
  1. 艺术特色
  • 寓问于答:无名子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将寻访者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寻访者的焦急与失望。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和画面富有层次感,既有高山流水的清冷,也有春天山野的生机,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1. 历史评价
  • 后世评价:无名子的作品虽然传世不多,但在唐代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后人评价他的作品“如山东父老课农桑”,意指朴实无华,真实感人。
  • 与其他诗人比较:与贾岛的《访隐者不遇》相比,无名子的《访樵隐不遇诗》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而贾岛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访樵隐不遇诗》作为唐代无名子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