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重来思惘然,胜游邂逅一开颜。
高林有色烟云净,曲径无香草树闲。
漫遣金樽催白日,绝怜红粉涴青山。
南朝旧迹今谁记,肠断风流不可攀。
重游毗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重游毗山》通过黄溍的笔触,展现了元代诗人对毗山胜地的深情回忆。下面将对该诗进行介绍:
作者介绍:黄溍是元代著名的文人,字晋卿,婺州义乌人。他自幼才俊,学为文迅速,弱冠时便西游至钱塘,并得见遗老钜工与宿学。黄溍还曾从隐者方韶父游,为歌诗相唱和,并无任何仕进之意。他的学识与才情使他得以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延祐开科登进士后,授宁海丞,至正初年因马祖常推荐进入朝廷任应奉翰林文字及国子博士等职。
诗歌原文:十载重来思惘然,胜游邂逅一开颜。《重游毗山·十载重来思惘然》中“十载重来思惘然”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胜游邂逅一开颜”则描绘了诗人意外重游时的愉悦心情。接下来的句子“高林有色烟云净”,描述了山林的高远、清静与美丽;而“曲径无香草树閒”,则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美景的赞美。“漫遣金樽催白日”透露出诗人想要借酒浇愁的情感,“绝怜红粉涴青山”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保护之情。“南朝旧迹今谁记,肠断风流不可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失落感,以及对过往风华不再的感慨。
诗歌背景:该作品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往往借诗文抒发情感,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黄溍的这首《重游毗山》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记录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心态。
通过对《重游毗山》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感受到元代诗人黄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反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