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台

堂搆新池上,闲来放浩歌。
阳春元寡和,夜月许谁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放歌台》是清代文学家丘逢甲的作品。丘逢甲,字仙基,号岭云,1865年出生于广东省镇平(今蕉岭县)一个贫苦农家,其父丘树铭是一位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在清同治年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于教育改革运动。丘逢甲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倡导新学。他在家乡创办了“岭东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

由于种种原因,丘逢甲的事业并未如愿以偿。他深感失望和愤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放歌台》。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全诗情感激昂,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放歌台》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描绘祖国山河壮丽景色,抒发爱国情怀。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2.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抒发报国之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为国家担忧、为人民担忧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3. 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诗人在诗的结尾部分,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心。他认为,只要人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

《放歌台》是一首富有激情和力量的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