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仙冢草菲菲,姓字留将后世知。
遣稿文无封禅事,名家梅有影香诗。
只惭老子携琴晚,不见苍头放鹤时。
一瓣心香聊敢敬,寒泉自掬酹瓷卮。
谒和靖先生墓借斗山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和靖先生墓借斗山韵》——宋代杨公远的文学印记
《谒和靖先生墓借斗山韵》,是宋末元初文人杨公远的作品。此诗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其文学成就的一种赞颂。在这首诗中,杨公远不仅通过其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先贤和靖先生墓的敬畏之情,还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事件结合,展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杨公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诗中的孤山仙冢、遗稿无封禅事,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场景之中,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先贤的无限敬仰和怀念。通过对“名家梅”的描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象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杨公远在诗中流露出的谦逊与自省,也反映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中“只惭老子携琴晚,不见苍头放鹤时”两句,深刻地揭示了杨公远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即使是在晚年,也应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热爱生活的心态。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谒和靖先生墓借斗山韵》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的诗篇。它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杨公远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视角。这首诗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宋代诗词的魅力,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人智慧和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