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士山房次程南仲韵

丹房萧洒绝纤埃,石径萦纡辟草莱。
窗外果从猿摘去,山中芝藉鹤衔回。
一瓯白雪汤轻注,三尺青蛇匣不开。
如许清虚尘世隔,明朝再约抱琴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道士山房次程南仲韵》是杨公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宋代的文人生活多受自然景观与隐逸思想的熏陶,杨公远的《张道士山房次程南仲韵》便是这样一首描绘隐居山林生活的佳作。下面对这首诗的原文进行详细的解读:

  1. 诗的原文:“丹房萧洒绝纤埃,石迳萦纡辟草莱。窗外果从猿摘去,山中芝藉鹤衔回。”
  •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充满意境的文字,描绘了一座道士的山房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精细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个场景栩栩如生。“丹房”暗示了道士的居所,其内部装饰简朴且洁净;“石迳”则展现了道路的幽静与曲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此外,“窗外果从猿摘去”一句,生动地表现了道士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活动。最后一句“山中芝藉鹤衔回”更是将道士的居住环境渲染得如同仙境一般,充满了神秘与诗意。
  1. 诗的艺术特色
  • 杨公远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著称,其中不乏使用象征、暗喻等修辞技巧,使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意义。例如,诗中的“窗外果从猿摘去”,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还隐喻了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 诗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道家隐逸生活的深刻揭示,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文化的推崇和向往。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远离尘嚣、寻找心灵寄托的深切渴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1. 诗的情感表达
  • 杨公远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复杂而深沉。通过对山中环境的细腻描绘,他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通过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 这首诗不仅是对隐逸生活的一次理想化的描绘,也是对宋代文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清高品格和隐逸文化的崇尚,同时也展示了作者个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深入解读《张道士山房次程南仲韵》这首诗,不难发现其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更在内容上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一种赞颂,也是对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心灵平静的一种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