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省斋桂花

羡君诗句正而葩,闲对西风赋桂花。
可惜分来蟾窟种,如今开遍野人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省斋桂花》是宋代诗人杨公远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传统诗歌美学的继承。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公远: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语言优美。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 羡君诗句正而葩:表达了作者对杨公远诗作风格的赞赏。这里的“正而葩”意味着杨公远的诗作结构严谨、整齐,显示出作者对传统诗学形式的尊重与把握。
  • 閒对西风赋桂花:描述了杨公远在闲暇时对着秋风吟咏桂花的情景。这种景象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显示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观察力。
  • 可惜分来蟾窟种:这里“蟾窟种”指的是桂花种子,被移植到月光下生长的景象。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遗憾,可能是对桂花原本生长环境的美好记忆和现实的反差。
  • 如今遍曾野人家:描述了桂花如今遍布田野,成为了普通百姓家中常见的植物。这反映了桂花生命力顽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民间广泛种植的现象。
  1. 写作背景
  • 宋末元初:这首诗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即宋朝灭亡后到元朝建立之初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也是文化思想交融的时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
  1. 主题思想
  • 自然美的追求与赞颂:杨公远通过对桂花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对自然美的赞颂不仅仅是对桂花本身的欣赏,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
  •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诗中,杨公远对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这种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和创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次省斋桂花》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