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教授还临川

黄金作台留好客,好客不留秋月白。
东风吹雪满衣襟,却赋长歌送行客。
辽东之山医巫闾,六月五月雪不除。
昨朝遣使降香去,五尺冰上行飞车。
知君江上惯舟楫,快马如龙亦徒设。
束取来时一卷书,还向江波对明月。
我本蜀人随水来,结屋与子相邻隈。
白发京尘不归去,临风相送兴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吕教授还临川》是元代诗人虞集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自然景象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虞集(1272年—1349年),字伯生,号邵庵,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人。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虞集是元朝初期的重要学者和文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造诣闻名于世。他的诗、文、书、画皆有所成就,尤其是诗歌,被后人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虞集在元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曾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翰林学士、中书左丞等。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元朝初期社会的动荡和变化。
  1. 创作背景
  • 《送吕教授还临川》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初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多变。虞集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文人,其作品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 在这首诗中,虞集通过对吕教授归乡的情景进行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1.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送别与友情展开。通过描写黄金作台留好客的场景,展现了主人对宾客的热烈欢迎和尊贵接待。这种热烈的氛围体现了古代文人间的交往礼节和友谊的重要性。
  • 然而,好客却留下了秋月白的遗憾,这反映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秋月白象征着离别的伤感,暗示了虽然表面上的热闹和欢聚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法避免的分离。
  • 东风吹雪满衣襟,却赋长歌送行客,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时的不舍与哀愁。长歌作为一种传统的告别方式,在这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彼此友情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虞集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他的诗句简洁明了,却又意蕴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在这首诗中,虞集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将现实与理想、欢乐与哀愁、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1. 历史影响
  • 尽管虞集生活在元代,但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成为后世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参考文本。
  • 在中国文化史上,虞集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墨客,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 文化价值
  • 《送吕教授还临川》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蕴含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送吕教授还临川》不仅展现了虞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意象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