唁高士美

王室方求士,辕门亦选材。
劻勷逢彼怒,侦伺望尘回。
士命轻如纸,诗名冷若灰。
君归无所赠,长折浙江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唁高士美》是杨弘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展现了诗人对高士美的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弘道:元代的诗人,字叔能,号素庵,生于元朝淄川。他以气高古、文章自得之趣而著称于世,并有《小亨集》等著述传世。
  1. 诗歌原文
  • 首句“王室方求士”: 描述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渴求。
  • 第二句“辕门亦选材”: 暗示高士美可能是在军事或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物。
  • 第三句“劻勷逢彼怒”: 反映了作者面对高士美时的心情,可能因为其才能受到质疑而感到沮丧。
  • 第四句“侦伺望尘回”: 描绘了高士美虽受挫折却仍努力归乡的情景。
  • 第五句“士命轻如纸”: 表达了对高士美才高命薄的感慨。
  • 最后一句“君归无所赠,长折浙江梅”: 作为送别之语,寄托了对高士美的祝福和不舍。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此诗表达了杨弘道对才华被误用者的同情和哀叹,同时透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 语言特点: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衬托,使得诗句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杨弘道独特的文学风格。
  • 历史背景:元代社会动荡,文人多怀才不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子的共同心声,具有较广泛的历史文化价值。
  1. 文学影响
  • 艺术成就:杨弘道以其独特的诗歌技巧,在元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元代文化、社会及人物性格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那个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唁高士美》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杨弘道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友情、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元代的文学风貌,还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