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阻雨用木庵送行诗韵

麦苗春晚尚如丝,甘泽尝嗟应候迟。
六事桑林怀圣德,一篇云汉赋周诗。
骄阳入夏为霖雨,远客通宵役梦思。
赖有汤休诗句好,披吟正是忆家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归阻雨用木庵送行诗韵”是一首描绘春天麦苗生长缓慢,雨量不足的古诗,诗人对古代圣君的桑林祈雨典故表达了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杨弘道,元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氛围,这可能是在春天的一个特定时刻所感怀而作。
  1. 诗歌内容
  • 诗句解读:“麦苗春晚尚如丝,甘泽尝嗟应候迟。”这句诗意味着春天的田野里,麦苗的生长状态如同细丝般柔弱,而春雨的降临却显得尤为迟缓。
  • 象征意涵:这里的“甘泽”象征着及时的雨水,而“应候迟”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并不如人意,雨水的到来似乎总是姗姗来迟。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隐含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1. 诗歌风格
  • 艺术手法:杨弘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的细微变化与人的情感世界巧妙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
  • 语言特色: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如“如丝”、“嗟”等,这些词语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将归阻雨用木庵送行诗韵”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和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既展示了杨弘道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思的深刻洞察。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元代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特点,这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哲学思考:诗中的“甘泽”和“应候迟”等意象,引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生命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杨弘道的《将归阻雨用木庵送行诗韵》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致捕捉和深情描绘,也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深度。这首诗不仅值得细细品味,更应该在适当的场合与人们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