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夜半月出戏效李长吉

瘦日已匿昆仑西,太虚漫漫圬浊泥。
浓愁蠹心欲成粉,耳根似觉残蝉嘶。
孤萤尾暗蜗声静,银阙照耀神惊迷。
冷光直上三万丈,团黄一点通灵犀。
天花飘尽桂花发,阳乌却避城乌啼。
树枝不动印空碧,凝云树外横长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晴夜半月出戏效李长吉》是元代诗人杨弘道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瘦日已匿昆仑西,太虚漫漫圬浊泥。浓愁蠹心欲成粉,耳根似觉残蝉嘶。孤萤尾暗蜗声静,银阙照耀神惊迷。冷光直上三万丈,团黄一点通灵犀。天花飘尽桂花发,阳乌却避城乌啼。树枝不动映空碧,凝云树外横长堤。

在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诗歌主题及情感表达:《雪晴夜半月出戏效李长吉》是一首模拟李长吉风格的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忧愁。诗中“浓愁蠹心欲成粉”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以及听觉感受,诗人营造了一种幽静而深沉的氛围。
  2.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雪晴夜半月出戏效李长吉》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孤萤尾暗蜗声静”,通过这些小生物的安静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同时,诗中的意象选择也富有象征意义,如“银阙照耀神惊迷”中的“银阙”象征着高远和洁净,暗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向往。
  3. 语言风格与韵律特点:杨弘道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在整首诗的结构布局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形式,使得诗歌既有层次感又富有变化。此外,诗中的押韵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
  4. 历史背景与社会价值:杨弘道所处的元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杨弘道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个人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5. 文学地位与后世影响:杨弘道作为元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创作虽然以模仿李长吉为主,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创新和发展,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雪晴夜半月出戏效李长吉》不仅是杨弘道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其文学造诣的体现,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