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贡尚书入闽

绣衣经略南来后,漕运尚书又入闽。
万里铜盐开越峤,千艘升斗贸蕃人。
香熏茉莉春酲重,叶卷槟榔晓馔频。
海道东归闲未得,法冠重戴发如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贡尚书入闽》是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将详细介绍《送贡尚书入闽》:

  1. 作品背景
  • 《送贡尚书入闽》创作于元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相对动荡,经济文化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更为深沉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 杨维桢作为元代著名的文人,其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送贡尚书入闽》正是这样一首集政治抱负、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作品。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译文:绣衣经略南来后,漕运尚书又入闽。万里铜盐开越峤,千般升斗买蕃人。香熏茉莉春酲重,叶卷槟榔晓馔频。海道东归闲未得,法冠重戴发如银。
  • 原文:绣衣经略南来后,漕运尚书又入闽。万里铜盐开越峤,千般升斗买蕃人。香熏茉莉春酲重,叶卷槟榔晓馔频。海道东归闲未得,法冠重戴发如银。
  • 译文:绣衣官员经过南方返回后,漕运使再次前往福建。跨越万里的铜矿开采和盐业开发,开辟了越峤之地;购买各种物资以换取蕃人,需要支付千般商品。早晨,在茉莉香气中醒来,感到春困沉重;晚上,在槟榔树叶卷动下享用早餐。然而,向东回归的海路未能成功,法冠上的银光已经变得暗淡。
  1. 作品赏析
  • 主题深度:《送贡尚书入闽》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的诗,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漕运使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繁忙和对财富的追求。
  • 艺术手法:杨维桢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万里铜盐”和“千般升斗”,不仅生动描绘了福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1. 历史影响
  • 《送贡尚书入闽》不仅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元代诗歌、特别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的重要资料。它展示了元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和个人情感的宣泄。
  • 该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上。许多后世诗人都从这首诗中获得灵感,借鉴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1. 现代意义
  • 《送贡尚书入闽》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这首诗提醒人们保持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个人责任的认识。
  • 此外,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送贡尚书入闽》不仅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元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窗口。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