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劲草琅玕节,瘦如笔枝赤如铁。壶公手中曾掷之,黄公石上飞星裂。
玑天道人双眼青,见之不减九节藤。神丁未窥混沌窍,中有万壑铜龙声。
道人亲凿崆峒玉,九漏玲珑尺度足。黑蛇飞来膝上横,道人手中啸鸾鹄。
自言奇音不敢作,寒星堕地风折岳。去年台山解虎斗,今年狼山敲豸角。
铁崖相见洞庭东,腰间笛佩苍精龙。湘江雨脚吹雌风,相呼道人木上座,杖陂水拔须眉峰。
箫杖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箫杖歌》是元代杨维桢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箫杖歌》:
作者简介
-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军、铁心道人,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杨维桢的一生经历了动荡的时代变迁,但他的作品却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诗歌原文
“空心劲草琅轩节,瘦如笔枝赤如铁。壶公手中曾掷之,黄公石上飞星裂。”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人物动作的独特美感。其中“空心劲草琅轩节”指的是竹节的形状和质感,而“壶公手中曾掷之”则是描述一种巧妙的手法或技艺,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和才情。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诗歌赏析
从《箫杖歌》中可以窥见杨维桢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他的诗歌不仅注重形式美,更强调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传递。通过这些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杨维桢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和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反映了他对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箫杖歌》不仅是杨维桢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元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和读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