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画思凌紫青,千峰削出秋冥冥。
丹台疑通玉京路,飞瀑上溅银河星。
抱琴随马风泠泠,定知不是王门伶。
山空水流木叶落,曲终正不求人听。
溪流明灭夕阳晚,似有樵唱来岩坰。
王孙归卧鸥波亭,钧天清都梦始醒。
浮云变灭不挂眼,盘石溪边且濯缨。
赵仲穆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仲穆画》是元代诗人郑元祐创作的诗作。郑元祐,字明德,号尚左生,出生于元处州遂昌(今浙江省龙泉市)。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书画家,尤其以山水画著称。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意境高远,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
在这首诗中,郑元祐通过对赵仲穆画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诗中不仅赞美了画作的精美,更借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体悟。这种结合诗歌与绘画的创作,在当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作者将书法、绘画、文学融会贯通的艺术修养。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郑元祐的《赵仲穆画》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而且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赋予了画作以生命和情感。诗中的“王孙画思凌紫青”,形象地描绘了画家的心境和画面之间的互动,使得整幅画作不仅仅是静默的图像,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那个时代的文人往往追求超尘脱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而通过书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活动。郑元祐的这幅画作和诗作,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艺术才华,也成为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一个缩影。
郑元祐的《赵仲穆画》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意蕴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郑元祐个人的才情和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