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则天如师子林

万竹阴阴师子林,苍霏如雪不厌深。影当初阳鸾凤舞,响作平地蛟龙吟。
契机元非击后悟,乘凉已在栽时寻。行鞭土酥虽诘屈,沛润法雨尤阴森。
笋时不传餐玉法,定起每听贯珠音。那知阎浮有六月?只缘毗耶无二心。
眼光固已烁天地,王度政尔式玉金。老矣蒲鞋尚堪织,贫岂藜羹长乏斟?
养威窟中善自爱,解铃颔下知谁任?扰扰尘劳竟何以?便应于此投华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惟则天如师子林》是元代诗人郑元祐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郑元祐,字明德,号尚左生,出生于元朝的浙江省遂昌县。他是一位文学家,以诗歌和散文见长,作品风格豪放且深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创作时间与地点:据记载,郑元祐的创作是在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进行的。具体地,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州的狮子林附近。狮子林是一座著名的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1. 诗词原文与解析
  • 诗句“万竹阴阴师子林,苍霏如雪不厌深。”描绘了一幅宁静深远的景象,竹影婆娑,如同深山中的师子林一般,给人以幽静、深远的感受。
  • “影当初阳鸾凤舞,响作平地蛟龙吟。”则形容了初阳下鸾鸟和风凰起舞,以及地上蛟龙吟唱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 “契机元非击后悟,乘凉已在栽时寻。”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在自然的恩赐面前,人们应该感恩并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刻。
  • “行鞭土酥虽诘屈,沛润法雨尤阴森。”描绘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情景,虽然雨后的土地略显曲折,但法雨的恩泽却异常深邃和神秘。
  • “笋时不传餐玉法,定起每听贯珠音。”这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内心平静的理念。在笋芽出土的时候,不传递玉的珍贵,而是在听到佛教经文的诵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1. 作者的艺术特色
  • 豪放与苍古:郑元祐的诗歌具有豪放的风格,同时也蕴含着苍古的韵味,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哲理性与自然美:他的诗作往往将哲学思考融入自然景象的描述中,使得作品既富有哲理性又不失自然之美。
  1. 历史与文化意义
  • 禅宗文化的体现:郑元祐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还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尤其是他在菩提正宗寺的居住和教学活动。
  • 园林艺术的展示:通过描述狮子林等园林景观,郑元祐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元祐的《惟则天如师子林》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优美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学思想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