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乐屿陈乐斋

曾向虞庭看凤凰,微生自喜际明良。
久无消息通蓬岛,忽有文章落草堂。
永夜怀人江月近,频年笑我石田荒。
渭滨钓叟君知否,老去功名汗竹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乐屿陈乐斋》是元代诗人卢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所述: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卢琦,惠州人,字希韩,号立斋。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州录事,后迁永春县尹,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讼息民安。十四年,农民军数万人来攻,被击退。改宁德县尹,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未上卒。
  • 创作时期:关于《答乐屿陈乐斋》的创作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结合其内容和卢琦的生平经历,可以推测此诗可能是在其担任永春县尹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生活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
  1. 内容分析
  • 主题表达:《答乐屿陈乐斋》通过描写作者与友人间的通信往来,展示了友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时局的深切忧虑。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用词考究,既有文人雅士的清秀,又有战争背景下的沉重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隐喻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意象的使用非常巧妙。如“久无消息通蓬岛”中的“蓬岛”,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理想国度;“渭滨钓叟君知否”则通过钓鱼翁的形象,暗喻自己的隐逸之志。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友人的思念还是对国家的忧虑,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农民起义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1. 文化影响
  • 传承价值:《答乐屿陈乐斋》不仅是卢琦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诗歌这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发展,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依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答乐屿陈乐斋》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答乐屿陈乐斋》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元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了解这首诗不仅能提升文学修养,也能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