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桃花开满枝,满城微雨牡丹时。
因过古寺逢僧话,莫遣扁舟解缆迟。
客里逢春多病酒,江南到处半题诗。
山川总是曾游处,一曲琵琶写别离。
丹阳普宁寺席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丹阳普宁寺席上》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桃花与牡丹的盛开景象,并融入了诗人对古寺僧话的怀旧之情,以及对江南风景的赞美,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水画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丹阳普宁寺席上》的作者是元代诗人萨都剌。萨都剌本姓答失蛮氏,祖父因军功留镇云代,因此其籍贯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他自幼聪颖,弱冠之年即登进士第,曾历任多个官职。
诗歌原文:红白桃花开满枝,满城微雨牡丹时。因过古寺逢僧话,莫遣扁舟解缆迟。客里逢春多病酒,江南到处半题诗。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语言清新自然,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描写,如“桃红柳绿”、“满城微雨”等,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景。其次是结构紧凑,全诗分为四句,每一句都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色展开,层次分明。最后是对仗工整,如“红白桃花开满枝”与“满城微雨牡丹时”,以及“因过古寺逢僧话”与“莫遣扁舟解缆迟”,使得整个诗句既富有韵味又符合律诗的形式要求。此外,萨都剌的诗歌中还体现了豪放洒脱的特点,这与他的生平经历不无关系。
《丹阳普宁寺席上》作为萨都剌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