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古河堤

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萨都剌的《吴桥县古河堤》是一首描绘古代黄河边景象的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其父因军功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故为雁门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绮丽。
  1. 作品原文
  • 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描绘了蜿蜒曲折的古河堤,其轮廓如城墙般隐约可见。
  •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反映了河流变迁带来的沧桑巨变,昔日的黄河如今已转变为农田,显示出自然景观的巨大变化。
  • 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指出都城的变迁和沧海变成了尘土,暗示历史的洪流对城市的影响。
  • 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描绘了长堤上生长的燕麦,却不见曾经的筑堤者身影,表达了对过去劳动人民默默付出的感慨。
  1. 作品赏析
  • 意象丰富:通过“长城”与“城势”的比喻,将古老的河堤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和联想。
  • 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尊敬。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吴桥县古河堤》创作于元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探索的时代。
  • 社会背景:当时元朝正在扩张领土,对外战争频繁,同时内部政治动荡也在所难免,这首诗可能反映了萨都剌对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状况的思考和感受。
  1. 作品意义
  •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是萨都剌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元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风貌。
  • 历史价值:通过对古河堤的描述,萨都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环境,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吴桥县古河堤》作为萨都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体会到诗歌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