鄮城逢故人

一别无消息,谁知住此城。
忽逢难面认,骤语各心惊。
身世丹衷折,干戈白发生。
凭君陈往事,相看重含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鄮城逢故人》是元末明初戴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详细分析:

  1. 作品概述
  • 原文内容: 《鄮城逢故人》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作品,其原文为:“一别无消息,谁知住此城。忽逢难面认,骤语各心惊。身世丹衷折,干戈白发生。凭君陈往事,相看重含情。”。
  • 创作背景: 戴良在元末明初时期生活,当时政治动荡,社会不安。他因时事不靖,无法施展抱负,于是携家浮海至中州,欲与豪杰交。然而,最终南还四明,在四明多山水的环境中以诗文自娱,与耆儒故老为乐。洪武壬戌年,他被召至京师,欲官之,因老病固辞,忤旨待罪。次年四月,病逝于寓舍,年六十七岁。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少学文于柳待制贯、黄侍讲溍,学诗于余忠宣阙,皆得其师承。起为月泉书院山长,至正辛丑年,以荐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然时事已不靖,无可行其志。遂携家浮海至中州,欲与豪杰交,但未遇。后南归四明,因当地多山水而得以流连。晚年,戴良因病被召至京师,未能官居高位,终因老病去世。
  • 文学成就: 戴良的文学造诣深厚,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九灵山房集》三十卷记录了戴良一生的学术活动及文学作品,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和贡献。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 《鄮城逢故人》的主题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旧友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无奈。
  • 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了平实的语言、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复杂的情感通过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产生共鸣。
  1. 历史意义和影响
  • 文学地位: 《鄮城逢故人》作为戴良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文人的内心世界。
  • 后世评价: 戴良的诗歌风格朴实自然,深受后人喜爱。许多文学评论家对其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真挚的情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 《鄮城逢故人》不仅是戴良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研究元末明初社会变迁的珍贵资料。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
  • 艺术价值: 诗歌语言简练却情感丰富,形式上规整却不失灵动,展现了戴良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鄮城逢故人》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读者。这首诗不仅是对戴良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缩影和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