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彦达

移床风雨中间卧,散帙诗书取次看。
自笑无能成老大,相投一语逼清寒。
吾生往往车轮角,世事区区茗碗乾。
更约君家好兄弟,通群尘尾拂悲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柬彦达》是元代诗人龚璛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亡家破的沉痛心情以及追求儒学精神的愿望。以下是对《柬彦达》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龚璛简介:《柬彦达》的作者是元代的诗人龚璛,字子敬,宋司农卿潗之子。他自高邮再徙平江定居,其家族在宋亡之后面临国破家亡的境遇。
  • 生平经历:在宋亡后,龚璛被派遣北上。他的父亲行至莘县时不幸饿死,这让龚璛悲痛欲绝,他感慨道:“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儒家精神的坚持和对儒学的热爱。
  1. 作品原文
  • 原文:移床风雨中间卧,散帙诗书取次看。自笑无能成老大,相投一语逼清寒。吾生往往车轮角,世事区区茗椀乾。更约君家好兄弟,通群麈尾拂悲欢。
  • 译文注释:龚璛在风雨中调整床铺,悠闲地阅读诗书。虽然感到自己年老体衰,但仍然试图与友人分享清冷的心境。他用“车轮角”和“茗椀乾”来形容自己对于世事的看法,即世事如浮云般飘渺不定。他希望与朋友共同探讨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
  1. 作品赏析
  • 思想内涵:《柬彦达》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龚璛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思。他在词中表达了对儒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孤独与苦闷。
  • 艺术风格:龚璛的词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他的用词讲究音韵和谐,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整首词富有层次感和美感。例如,“吾生往往车轮角”这一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了深深的哲理意味。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柬彦达》作为龚璛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被后人传颂。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柬彦达》的评价颇高。明代的良琦曾评价说,城府相见、尘埃满襟,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不满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作为元代的作品,《柬彦达》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化转型期的思想冲突。
  • 传承文化价值:通过对《柬彦达》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影响
  • 学术研究:《柬彦达》作为诗词研究中的重要文本,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 教育应用:在现代教育中,《柬彦达》常被用作教学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含义。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背景。

除了上述分析外,还可以补充以下信息来丰富对此文学作品的理解:

  • 创作背景:元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龚璛的词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态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 艺术手法:龚璛在《柬彦达》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 文化传承:龚璛的词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儒家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柬彦达》是龚璛对宋代灭亡后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生活态度的体现。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元代文人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