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折枝

桃似胭脂梨似雪,折花人是惜花人。
折枝图上堪肠断,忍更题诗破费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老钱折枝》是宋末元初诗人龚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诗人身份:龚璛,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元朝建立前后,这个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融合的重要阶段,龚璛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文情感。
  • 创作风格:龚璛在诗歌创作上多采用细腻的笔触,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桃似胭脂梨似雪,折花人是惜花人。
  • 诗句解析:第一句“桃似胭脂梨似雪”,通过比喻手法,将桃花的鲜艳比作胭脂般绚丽的色彩,而将梨花的洁白比作雪一般的纯净。这样的描绘不仅生动形象,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各种花卉之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 第二句“折花人是惜花人”,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诗人不仅是欣赏者,更是珍惜者。这里的“惜”字,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割舍的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
  • 第三句“折枝图上堪肠断”,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诗人看到被折断的花枝,内心感到无比的哀伤和不舍,以至于不忍再为这美景题诗,以打破春光的美好。
  1. 主题思想
  • 自然美与人类情感:这首诗通过对花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它展示了自然之美不仅触动视觉,更触动心灵。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花、树等植物,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从而引发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 珍惜当下:诗中的“折花人是惜花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诗人通过亲身的体验,表达了对生活中每一个瞬间的珍视,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包括自然之美和人际关系。
  • 诗意生活:整首诗洋溢着一种优雅的诗意生活态度。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景观,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升华。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例如,“桃似胭脂”和“梨似雪”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使得画面感强烈,能够使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 语言的精炼: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音韵的需要,又富有深刻的内涵。这种语言的精炼使得诗歌更加凝练、有力,易于传诵和记忆。
  • 情感的真挚:诗人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好的深深感叹和珍惜之情。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不仅打动人心,也使得诗歌本身充满了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元朝的文化氛围:元朝时期虽然是一个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元素。在这样的背景下,龚璛作为一位来自南宋末期的文人,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文化交融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 宋代的诗词传统:尽管龚璛生活在元朝初期,但他的创作依然深受宋朝诗词传统的熏陶。他的诗作继承了宋代诗词注重意境、追求自然美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老钱折枝》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反思,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了元朝初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