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失题

他生得脸儿峥,庞儿正。诸馀里耍俏,所事里聪明。
忒可憎,没薄幸。行里坐里茶里饭里相随定,恰便似纸幡儿引了人魂灵。
想那些个滋滋味味,风风韵韵,老老成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普天乐·翠荷残》是明代文学家滕宾创作的一首小令,也是其作品《普天乐失题小令十一首》中的第三首。这首小令在艺术形式上颇具特色。以下是对《普天乐·翠荷残》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滕宾,字玉霄,又字宾,号黄州,是黄冈(今属湖北)人,喜纵酒,谈笑笔墨为人传诵。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后因不满官场生活出为江西儒学提举。他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名利的淡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艺术特色:《普天乐·翠荷残》在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作者先从写景入手,由近及远,由真切具体而至博大苍莽,层次分明。通过使用“残”、“坠”、“瘦”、“稀”等词汇,写出了百卉俱腓、草木摇落的萧瑟秋景,再加以“千山”、“万木”,极状空间范围之大,营造出疏木衰林、万物悲秋的肃杀之气。

  3. 主题内容:此曲通过描绘秋景和表达对官场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志趣。他不仅在曲中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离的欲望。此外,作者还预想了归后田园生活的蓝图,以“归去来兮”一声浩叹表明归志。

  4. 文化贡献:《普天乐·翠荷残》不仅丰富了词的创作,也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善。它的作用在于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同时,它在语言运用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加衬字,这在当时是一种与词或诗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

  5. 艺术评价:在艺术表现上,该作品以其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它不仅表现了秋天景色的优美,还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不满和对自然的向往。

《普天乐·翠荷残》是滕宾在其仕途不顺时所写,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的批判,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名利看淡的态度。这首小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