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蜃为蛤甚明。《礼记之注》以谓雉,由于蛇化之说,故以雉子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尽逆鳞,知之悉矣,然复疑之:一曰状似螭龙,有耳,有角,则亦闻而识之,不若《本草》、《章龟经》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晋语曰:雉入于淮为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古籍。以下是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冬》的相关介绍:
作品概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一部详尽阐述中国二十四节气及其对应现象的书籍。该书将每个节气分为三个候,各候详细解释其自然现象的原因和意义。例如,“立”代表冬季的开始,“冬”则指万物收藏的季节。
立冬的意义: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立冬被描述为冬季的起点。它标志着秋季作物的收获完毕,农民开始进行农作物的存储准备过冬。同时,动物也完成了一年的繁殖活动,准备进入冬眠阶段。
文化价值:通过对“冬”字的解释,书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四季更替和自然界规律的理解。这种解释方式有助于后人了解古人如何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顺应季节变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通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能体会到古人对四季变化所表达的文化情感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