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
译文
脂粉塘水在雪景间流淌,仿佛在洗濯当年宫女雪白的肌肤,使我一早起来,就激起了作诗的愿望。
白雪茫茫,何处寻西施的遗影?但见垂柳挂满了冰雪,像鬓发添上了白霜。
井口堆雪像舀满了银子,梅园的雪粉还沾着芳香,高高低低的屋顶上,堆积着美玉,上下闪光。
我把白居易的诗作吟唱,眼前浮现着当年吴王夫差的富贵景象。
介绍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是元代诗人张可久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姑苏台上欣赏雪景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仰。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的作者背景:张可久,字小山,号小山翁,是元代的著名散曲作家、杂剧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同时也不乏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诗的内容解析:《太常引·姑苏台赏雪》以“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起句,用洗尽铅华的池塘和早起的鸟儿为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热爱与赞美。接下来的两句“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进一步描绘了姑苏台上雪后的景象,通过对建筑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的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针线细密、接笋无痕的布局,不仅预先交代了姑苏台外围的雪景,而且也表明作者“赏雪”并非单纯的冬令游览,而是“怀古”寄托的表现。这种布局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完整和谐。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佳作,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思考。
注解
姑苏台:一名胥台,在江苏吴县西南姑胥山上,传春秋时吴王夫差曾与西施作乐于上。
断塘:指脂粉塘,为吴王宫人倾倒脂粉及洗濯处,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下。
索:应当。
匙:此作动词,舀上。藻井:此指壁有彩饰的井,与作为天花板形式之一的古建筑术语“藻井”不同。
参差:此指屋瓦高下不齐。秦观《春日》:“霁光浮瓦碧参差。”
乐天词:白居易曾做苏州刺史,有《题灵岩寺》等诗。乐天,白居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