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丞徐容斋贯户维扬

岳到东原掌样平,南州师友树高名。
圣人门户三千教,老子胸怀百万兵。
学要绝时须著继,道逢夷处不消争。
凤池乌府皆馀事,急拯苍生作九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中丞徐容斋贯户维扬”是宋代诗人王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之处,更在历史意义上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奕,字敬伯,号斗山,生于宋末元初的信州玉山,是位杰出的文人与学者。他的一生虽经历了战乱和政权变迁,但其文学成就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作品《和中丞徐容斋贯户维扬》便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从内容上分析,这首诗表达了王奕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诗中“圣人门户三千教,老子胸怀百万兵”一句,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以及对自身才学的高度自信,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关怀与担当。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体现了王奕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严谨的七言律诗格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通过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道逢夷处不消争”,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坚持自己信念的决心,也反映了他对于和谐与秩序的向往。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来看,王奕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文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和中丞徐容斋贯户维扬”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象征。它不仅展现了王奕个人的才华和志向,也为后世研究宋元时期的文人思想和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