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壬一侄孙破砚

山翁手持青石骨,疑是元宾瘗中物。
支床捣练应不然,中裂何由半存没。
冰池既决不可堤,镜面已破那能规。
达人不必顾堕甑,好事大率逢轰碑。
寒蝉饱饮供晓滴,尽了山中病磨墨。
太和磔裂三千年,何处人间有完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壬一侄孙破砚》是宋代诗人艾性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艾性夫通过描绘一块破碎的青石砚台,展现了岁月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词原文
  • 山翁手持青石骨:山翁手中握着的青石质的砚台,仿佛是埋藏在地底的宝物一般珍贵。
  • 疑是元宝瘗中物:砚台的形状和质地让人联想到古代埋藏起来的宝物,可能是某个朝代的遗物。
  • 支床捣练应不然:诗人想象着用这个砚台书写或绘画时的场景,似乎与现实不符,因为砚台已经破裂,无法使用。
  • 中裂何由半存没:砚台中间断裂,究竟是如何存在一半至今未被破坏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 冰池既决不可堤:冰冷的水池已经干涸,无法再用来盛水了,形容时间已经冲刷掉了许多东西。
  • 镜面已破那能规:破碎的镜子已经无法修复,无法再复原其原本的模样。
  1. 诗词赏析
  • 历史背景解读:《赋壬一侄孙破砚》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通过砚台这一物品,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 艺术手法分析: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砚台比作“元宝”,暗示其珍贵和价值;同时,也通过砚台的破裂,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 情感表达探究:通过对破碎砚台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人生的种种无奈和感慨。
  1. 文化意义解读
  • 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 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文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杜甫的《丹青引》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文人对于历史文物的热爱和尊重。

《赋壬一侄孙破砚》不仅是一首描写物品的诗,更蕴含了深邃的历史哲思和文化内涵。它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美好,同时也反思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