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五首 其三

蚕丝自缠缚,蛛网费经营。
智巧同役役,得丧何不平。
益人者损己,害物乃利生。
一抱仰天愧,一甘就镬烹。
祸淫与福善,此理未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兴五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陈肃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蚕丝和蛛网的自然循环,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悟和人生经历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蚕丝自缠缚,蛛网费经营。智巧同役役,得丧何不平。益人者损己,害物乃利生。一抱仰天愧,一甘就镬烹。祸淫与福善,此理未分明。
  2. 诗中意象:这首诗通过蚕丝和蛛网的比喻,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本质。蚕吐丝结茧,而蜘蛛则利用这些丝线编织自己的家园。这里,“蚕丝”象征着人类的行为和努力,而“蛛网”则代表着自然界的平衡和秩序。然而,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担忧。他观察到,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行为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例如,“益人者损己,害物乃利生”一句揭示了一个现象: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他人的损失。这种看似有利的事情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3. 诗中情感: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现象,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中的最后两句,“一抱仰天愧,一甘就镬烹”,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他认识到,无论是个人的追求还是社会的变迁,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他感叹于自己的无知,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这里的“仰天”和“就镬烹”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一种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另一种则是对未来的坦然接受。通过这两种选择的对比,诗人展示了他对生活不同阶段的理解及其内心的变化。
  4.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当时,南宋政权面临来自北方金国的侵略压力,国家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肃的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经历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蚕丝和蛛网的象征性描述,诗人试图表达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可以看出陈肃的《杂兴五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的个人作品,更是一部富含哲理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