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山庄

便觉尘嚣隔,烟霞宁几深。
树招怜翠眼,水发嗜清心。
石晕团枯靥,崖芳簇碎金。
知非樽酒聚,宠我以幽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友人山庄》是宋代诗人汪炎昶的一首五言律诗,该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文人雅趣的独特领悟。下面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汪炎昶(约1261年—1338年),字懋远,南宋时期婺源(今属江西)人。他幼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孙嵩,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亡后,汪炎昶隐居于婺源山中,自号古逸民,其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的诗集《古逸民先生集》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作品原文及注释:《友人山庄》这首诗的原文如下:“便觉尘嚣隔,烟霞宁几深。树招怜翠眼,水发嗜清心。石晕团枯靥,崖芳簇碎金。知非樽酒聚,宠我以幽寻。”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整体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闲适之感。

  2.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汪炎昶通过描绘友人山庄的自然景观,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中的“烟霞”、“翠眼”、“清心”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审美空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艺术手法:汪炎昶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用“怜翠眼”形容树木,用“嗜清心”描述流水,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
  1. 创作背景
  • 《友人山庄》的创作背景与汪炎昶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个人的悲剧。因此,他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在隐逸生活中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友人山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了深厚文化意义的艺术品。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友人山庄》作为一首充满哲思和美感的诗歌,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这首诗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和鉴赏。

相关推荐